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学术交流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量子真空标准研究进展
李得天, 成永军, 习振华
2018, 38(3): 1-15.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1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8 年,国际计量局将对国际单位制7 个基本量进行重新定义或重述。基于光学方法的真空计量新方法、新概念进一步发展,促进真空计量标准向量子化迈进,对真空基本量复现以及今后真空国际单位制的重新定义(由压力的SI 单位帕斯卡(Pa)向气体密度单位(mol/m3 或分子个数/m3,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计量技术相比,利用光学方法所建立的量子真空计量标准具有不需要自校、溯源链零长度、响应快、准确度高、可在多个地点及不同时间复现等优点,为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原级标准。本文介绍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及瑞典国家测试和检定研究院(SNTRI)等机构开展的基于折射率、吸收光谱、冷原子3种光学方法的新一代量子真空计量标准研究进展,对原理、关键技术及难度挑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论文
大型卫星总体装配的测试及校准技术
闫荣鑫, 王勇, 孙伟, 陈勉, 杨再华, 王莉娜
2018, 38(3): 16-23.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2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大型卫星在总体装配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密封性能、仪器的安装精度、质量特性性能指标进行准确测试的要求,研制了单点、总漏率四极质谱和氦质谱测试系统及相应的标定装置,实现了大型卫星电推进系统密封性能的准确测试和实时比对校准;研制了基于三坐标转换机的大载荷质心、转动惯量集成质量特性测试系统和直接比对校准转子,单次安装测出所有轴向的质量特性参数;研制经纬仪、激光跟踪仪联合高精度角度和位置安装精度测量系统,研制基准转换器,实现测量坐标系的转化和测量精度的实时校准。完成了数个大型卫星总装过程的专业测试工作,保证了大型卫星的总装过程装配质量。
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研制
张波, 田云峰, 王心洋, 宋旸, 李东亮
2018, 38(3): 24-26.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3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波频率源技术中常常要求实现微波输出信号功率电平的高精度、小步进调控。作为频率合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波功率幅度控制器的指标好坏对微波频率合成器的功率性能的优劣有很大影响。随着使用要求的不断提升,频率合成器等设备对带宽、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概述了微波超宽带高速幅度控制的背景及现状,详细介绍了微波超宽带高速数控幅度调节器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实现手段及实现指标等内容。
基于CAN 总线的分布式智能发控技术研究
敖亚娜
2018, 38(3): 27-31.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4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导弹地面发控设备多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随着控制规模及系统复杂程度的提升,对发控设备中发控计算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复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AN 总线的分布式智能发控技术,并在某发控设备的研制背景下给出具体方案。该方案采用某通用型SOPC 计算机模块作为上位机,采用多个DSP 控制模块作为下位机,利用CAN 总线进行上下位机通信,实现对若干发导弹的发射控制。该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体积小、低功耗、可靠性高、维修性好、成本低等技术特点,为智能发控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基于稀疏时频分解的空中目标微动特征分析
王艳清, 霍超颖, 殷红成, 满良
2018, 38(3): 32-37.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5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以直升机的RCS 信号为研究对象,利用Gabor 原子构造过完备时频原子库,在该库上实现基于匹配追踪(Matching Pursuit,MP)的信号分解,并结合遗传算法寻找最佳匹配原子。最后将每次分解得到的Gabor 原子进行Wigner-Ville 变换,利用结果叠加得到无交叉干扰项的信号的Wigner-Ville 分布(Wigner-VilleDistribution,WVD)。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稀疏分解的效率,并且用少量的Gabor 原子就能表示信号WVD。与直接进行Wigner-Ville 变换相比,本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交叉干扰项,且保持高时频分辨率。
超宽带变频系统中的本振产生技术研究
王心洋, 田云峰, 高子阳, 宋旸, 张波
2018, 38(3): 38-42.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6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振源是超宽带变频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本文以超宽带上变频系统为例,介绍变频系统中本振信号的产生技术。本文所设计的超宽带变频系统,经过三次上变频,可将(0.8~2.8)GHz 的低频信号变换至(0.5~40)GHz。变频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点频本振和一组宽带本振,基于PLL+DFS 的方法产生点频本振,基于DDS+DFS 的方式产生宽带本振。
氢钟在守时钟组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李变, 屈俐俐, 陈永奇
2018, 38(3): 43-47.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7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氢钟因其良好的低噪声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度时间/ 频率测量和比对。对于物理信号噪声特性要求较高的时间实验室,氢钟已经成为守时钟组不可或缺的频率源。然而由于物理结构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氢钟具有明显的频率漂移特性,此外氢钟的价格较铯钟更为昂贵,因此氢钟的数量成为守时钟组配置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氢钟在守时钟组配置中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建立守时钟组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利用多个时间实验室的原子钟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提出守时钟组的多种配置方式。并通过分析比较不同配置方式下的守时钟组性能,提出稳定度一定的条件下,中小型时间实验室的守时钟组最优配置方案。
基于移动站的转发式地面站设备时延标校方法
黄承强, 杨旭海, 李伟超, 陈亮, 曹芬, 刘娅
2018, 38(3): 48-53.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8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转发式卫星测定轨系统中,基于伪码测距原理的星地距离测量是实现卫星精密定轨和高精度时间比对的基础。为获得高精度的星地距离,需要将地面站设备时延从伪码测距值中精确扣除。在转发式卫星测轨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移动站的转发式地面站设备时延标校方法,实现了对转发式地面站设备时延的标校,标校精度能够优于0.5ns,对提高转发式卫星定轨精度和卫星双向时间比对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天地一体化网络地面软网关技术及其应用
刁伟鹤, 张亚非, 潘顺良, 谭征, 彭超然
2018, 38(3): 54-60.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09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天地一体化网络进行研究,重点对基于IP over CCSDS 协议的天地网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面网关软件化技术。文章提出并实现了网关软件化实现过程中关键技术“数据链路层协议解析”和“网络层IP 数据包透明穿越”。与传统地面网关硬件实现相比,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廉,使用配置灵活,可移植性强的特点,同时,该技术对使用环境和用户数量的变化具有高适应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视频天地通信实例验证了地面软网关技术的有效性。
MW 级太空发电站微波能量波束指向控制精度分析
董士伟, 董亚洲, 王颖, 禹旭敏, 李小军, 侯欣宾, 王立
2018, 38(3): 61-66.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10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W 级太空发电站是太空发电站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其微波能量传输系统的波束指向控制精度影响着波束收集效率。本文面向百米级能量发射天线,提出合理的微波能量波束指向控制精度要求。针对能量波束的渐变特性,以微波能量收发口径、传输距离和工作频率为约束,以系统对波束收集效率下降的容限为考察目标,建立了微波能量传输系统的波束指向控制精度分析模型,并提出了分析方法。应用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指出MW 级太空发电站微波能量传输系统的波束指向控制精度应为0.0023°,此时因微波能量波束指向偏离导致的波束收集效率下降不超过1%。这一指标可作为MW 级太空发电站微波能量传输系统重要设计参考。
一种薄膜热电堆热流传感器灵敏度系数的实验研究
杨凯, 杨庆涛, 朱新新, 王辉, 刘建华, 朱涛
2018, 38(3): 67-72.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11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应对长时间、高频响、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热流密度测试要求,通过热沉体设计发展了一种新型热阻式薄膜热电堆热流传感器,并利用对比标定的方法、采用辐射标定方式确定各个此类型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标定实验数据表明:该类型热流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与感应面温度相关,且在高于一定温度之上校正关系式不同于以往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二次非线性关系。通过分析可知:呈现出二次非线性校正关系式的原因主要是依赖于温度的热阻层导热系数以及薄膜热电偶Seebeck 系数。实验数据以及分析结果为该类型热流传感器的标定和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同时确保了该类型热流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准确、可靠的热流测试数据。
新形势下国防军工计量技术规范管理探讨
吴倩, 胡毅飞, 蒋小勇, 冯英强, 杜晓爽, 邓墨涵
2018, 38(3): 73-77.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12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防军工计量技术规范对于保证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计量单位统一、测量设备受控、测量数据准确具有重要作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依法逐步规范计量技术规范管理工作,统一计量技术规范代号,梳理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开展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保证了军工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工作的顺利实施。未来国防科技工业要加强计量技术规范全过程管理,制订极值、动态、特殊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计量技术规范,将适应军工量值传递需要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纳入国防军工计量技术规范体系,修订和废止不满足量值传递需求的计量技术规范。
“ 互联网+” 计量发展现状与建议
刘嬿, 印朝辉, 李渊, 李皓月, 杨瑞雅
2018, 38(3): 78-83.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13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国内计量检测行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描述了“互联网+”计量服务模式的初步探索情况,指出“互联网+”计量转型是未来计量检测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提出了“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加强对“互联网+”计量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加强行业整合、提高为用户服务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大数据技术在航天产品质量管理中的探讨
刘蓉
2018, 38(3): 84-88. doi:
10.12060/j.issn.1000-7202.2018.03.14
摘要
(
)
PDF
(12541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军贸产品质量工作的分析,阐述了大数据技术在航天产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和分析,并从产品过程管控和数据结果分析的初步应用上进行了举例说明,提出了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质量管控的工作建议。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